查看原文
其他

课堂在家,家即课堂:每个孩子都在“双师课”里成长

种豆南山下 祖庆说 2021-10-24
特殊的“开学时光”,也许所有人都不适应。


怎样调整孩子的假期状态?怎样甄选有价值学习内容?怎样根据不同的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?怎样兼顾每个家庭不同的情况?……疫情下的特殊课堂,如何因材施教、有效学习,是值得每个老师和家长动脑筋的事情。


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,每个孩子,每个家庭都因各种条件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安排。但所有事物都有共性,我们总能找到可以提炼出来的原则。


教育因为有交流有温度。不管是《静悄悄的革命》中的“学习共同体”,还是风靡欧美的《刻意练习》中的“学习圈”,基本的道理其实一致:不管怎样的学习形式,都不能让孩子成为“孤岛”,尽可能为学生打造“学习环境”,让孩子依然在交流中学习,依然感受到学习的温度,是每个老师和家长,所能为孩子做的一切前提。


从这个意义上说,特殊时期,每个孩子都在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的“双师课堂”里成长。


那么,这样的“双师课堂”,老师和家长需要做些什么样的努力呢?


01
最重要的学习能力,是找到持续动力

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。不管希望孩子学到怎样的内容,培养他的学习兴趣,让孩子产生内在的学习欲望,比无数精心设计的教学和作业都要有价值。无论教师还是家长,要不激发孩子兴趣放在第一位。兴趣有了,什么都有了。


最好的教科书就是生活。这次疫情,无疑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的契机。逆行的白衣天使、用科学说话的专家、不畏生死的记者……面对肆虐的病毒,无数人因自己专业技能与伟大人格而将被永远铭记。他们是活生生的榜样,孩子们可以真正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,什么是责任担当。


记得一个很火的帖子就叫《请告诉孩子,成为钟南山那样的人,是学习的终极目的》。也许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更多地去了解钟南山爷爷、李兰娟奶奶他们的经历,引导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。这件事,老师、家长,都可以做。


书籍的价值永远不可估量。也许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将名人传记、历史故事、成长小说带到孩子面前。不同的孩子总能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精神契合的那个人,苏轼、王阳明,鲁滨逊、卡拉娜,甚至桑桑、杜小康,不管是现实中的英雄,还是书中的偶像,对孩子来说,都是另一个老师。


比强制管理更有效的是引导和陪伴。在这相对枯燥和孤单的时刻,精神力量的陪伴能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加温暖。这个时候,家长的作用非常之大。家长安静、平和有规律的生活,会给孩子以莫大的影响。沧海横流,方显英雄本色。家长在特殊时期的一言一行,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。



02

尽最大可能打造优质学习环境


环境造就人是不破的真理。我们当然可以反复向家长强调家庭学习环境的重要性——你总不能自己追着剧、玩着游戏,却嚷着让孩子自己去学习。


自律也需要氛围。教师要向家长建议,做好每日的规划,孩子写作业大人看看书,若是能亲子阅读那更好。全家人围坐桌前一起学习,多年后一定是温馨的回忆。《朗读手册》《打造儿童阅读环境》《一支爱写作的铅笔》《爱和自由》《孩子你慢慢来》……适合的书很多。家长本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言传身教耳濡目染,在这样的时刻,需要和孩子一起努力。


人人都是他人的环境。老师可以和家长一起,为营造氛围而动脑筋。建立线上学习小组,组员分工合作,成为小小的学习共同体,再由数个学习共同体,发展为全班的学习圈。互联网时代,交流其实也是容易的事情。学习对孩子而言是一种输入,若有展示的输出,将有持续的动力。在小组内晒晒学习成果、互相监督打卡、交换下资料、探讨一下问题,让孩子们以这样特殊的方式相聚。


每个孩子都有“被看见”的需求,即使我们独自在家。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,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群体中找到位置。孩子们一起分工、讨论,甚至互相监督检查,互相赞赏评价。这样的“被看见”,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配合。



03

找准学习的方向,让内心宁静


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来自于不知如何选择。一张书单总有几十上百本书,一个链接是数部经典电影,网课五花八门,练习册更是数不胜数。信息轰炸的时代,每天我们都可以搜集到无数硬核资料,而面对这些资料,似乎时间和精力,再多也不够。


学习如猴子掰玉米,拿起这样放下那样,各种只是为了展示的花式打卡,看书总是匆匆翻过,这只是一种假装的努力。面对浩瀚如海洋的学习内容,我们应该如何挑选、如何安排有限的时间?


任何事物都要追根溯源。理解学科本质,不仅是老师的任务。在语文学习中,借助一篇篇文章,一次次活动,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,从知识、人文、表达的角度让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力、判断力,并拥有终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。这,才是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价值。


并非做了多少习题才叫学有所获,当我们静心下来所完成的学习任务,能给我们的心灵以滋养,便是有意义的学习。重读一本经典的书、看完一个好的帖子、和家人同学就一个问题认真讨论,这些都有真实的价值。


知道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规律,就不会因不能立竿见影而焦躁。其他学科亦然。



04

学习效率的保障:计划、仪式与奖励


有时候我们为什么放弃?也许孩子练琴只不过敷衍的十分钟,而你的催促和责备却用心耗力半小时,甚至可能惹来全家鸡飞狗跳怨声载道。人都得与自己天生的惰性作斗争,斗争的方式多种多样才能逼得惰性缩进角落。


1. 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。


九层高台始于垒土。我们靠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脚踏实地地走向自己的梦想。当清晨的阳光唤醒我们,我们必须知道今天哪些是我们必得完成的任务。有老师据疫情出了相关的写作话题十数个,有老师建议整本书阅读,有老师整理出统编版必背的古诗、名言,有老师日日推荐有现实意义的精华帖……学习内容可以丰富多样。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础,按照分类制定每日较为详细的计划,并尽量不受干扰地完成,实现每一个小目标,就前进了一步。


2. 在家的学习也需要仪式感。


曾看一位老师在线上课还准备了铃声,有朋友笑称这太有仪式感。但我觉得这位老师深谙教学之道。当我们半躺在床上,旁边摆着零食漫画书,这样的听课绝对不如端正坐在书桌前,面前摆着笔记本的效果。


当铃声响起,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坐在教室的情景——这样联想最易让我们进入学习的状态。潜意识提醒我们,上课铃声代表着专注,下课铃声意味着放松。


所以我们可以各种仪式感来强化自己的潜意识。


学习时一定在书桌前,学习区域和休息区域尽量分开,有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,学习开始前自己将要用的物品提前整理好,把今天的任务贴在自己抬眼就看到的地方……细节的处理常常是成败的关键。而这一切,更有赖于家长的督促。


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,我们并非在假期,只是学习换了环境。


3. 奖励总有现实的效果。


心理学家威廉.詹姆斯有句名言:“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”。他在研究中还发现,一个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,而当他受到激励后,其能力可以发挥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。对于孩子而言,适度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配合,是最好的学习催化剂。


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常常给孩子以信心,而将每日的任务和自己小小的心愿分别写出来,完成任务就当作给自己的物质奖励,也是有效的方式。哪怕只是一块巧克力,20分钟的电视,看本喜欢的漫画。最糟糕的是一边不想学习一边又担心着学习。“学的时候好好学,玩的时候开心玩。”给自己小小的奖励就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。


延时开学,也许我们此生只遇到到这一次,但是居家自学的能力,却是我们终生必备。课堂在家,家即课堂。这难得的春光,何尝不是学习的好风景?


如此,陌上花开,缓缓归矣!


拉到文末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
进入“课代表”专栏,获得更多学习资料。


—END—
 编辑 | 卓雅   审核 | 小北
好课推荐1元团购

赖建平老师的美食作文课幽默风趣,动手,动口,又动脑。一听就懂,一学就会,一写就乐。赖老师曾在谷里书院公益课中讲过一小时,孩子们超级喜欢(可点击阅读赖建平|宅在家里,美食带你去远方 )。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听一听,都能有所得。应一部分老师、家长与孩子的要求,建平老师准备在“微师平台”推出第2波美食作文课(直播)。
拼团价1元,3人成团
3月7日19:30开课。扫码即可学 。诚意推荐!
您随手点个“在看”,我的心中一片灿烂☟☟☟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